尊敬的各位学生家长、亲爱的同学们:
寒假将至,同学们在享受假期的同时,务必提高警惕,谨防电信网络诈骗。特别是近期以来,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学生社会经验不足、求职心切的心理,以“高薪工作”、“海外务工”、“包机票食宿”等为诱饵,诱骗学生出境至东南亚地区从事电信网络诈骗活动。为此,特将常见的诈骗手段,以及沦为犯罪分子帮凶的法律后果告知如下,请同学们一定提高警惕,远离电诈陷阱。
一、高薪出境务工骗局
【案例:出境务工被骗缅北】
2024年12月,我省某高校一名学生谎称父亲重病急需人照顾,在未办理请假手续的情况下,自行离校前往广州,同时向家人谎称要去广州务工,委托家人办理缓考、休学手续,随后从广州出境至泰国,最后手机定位显示位于缅甸后失联。
【常见诈骗手法分析】
不法分子通常会在各类招聘网站、社交平台发布虚假招聘信息,以“高薪”、“轻松”、“包机票食宿”等为诱饵,吸引学生应聘,或者通过熟人、朋友、同学等关系,以“介绍工作”、“出国旅游”等名义诱骗学生出境。出境后容易被犯罪团伙控制,失去人身自由,甚至遭受暴力伤害,被迫从事违法犯罪活动。犯罪团伙会强迫受害人从事电信网络诈骗、网络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。一旦参与电信网络诈骗活动,即使侥幸回到国内,也将面临我国法律制裁,留下案底,影响个人前途和发展。
【识别和应对方法】
不轻信网络招聘信息。对声称“高薪”、“轻松”、“包机票食宿”的招聘信息要保持高度警惕,务必核实招聘单位资质和相关信息。不轻易相信熟人介绍。即使是熟人介绍的工作,也要保持警惕,详细了解工作内容和性质,避免上当受骗。计划外出时,一定要与家人朋友保持沟通,告知行程安排和联系方式,避免失联。
寒假期间,严禁学生未经批准擅自出境,特别是前往东南亚等高风险地区。如有特殊情况需出境,必须提前向学校(辅导员)报备,并提供家长同意书和相关证明材料。
二、其他常见诈骗手段
除了出境务工骗局,学生群体还需警惕以下常见电信网络诈骗手段:
【案例:刷单返利诈骗】
某高校学生小王在寒假期间看到一则“兼职刷单、轻松赚钱”的广告,对方承诺每单返利20%。小王心动不已,便按照对方要求垫付资金刷单。起初,小王确实收到了返利,但当他投入更多资金后,对方却突然消失,卷款跑路。最终,小王损失了数千元生活费。
【案例:冒充客服诈骗】
学生小李接到一个自称是某网购平台客服的电话,对方称其购买的商品存在质量问题,需要退款。小李按照对方要求提供了银行卡信息,并输入了验证码。结果,小李银行卡内的钱被全部转走,损失惨重。
【案例:虚假贷款诈骗】
学生小张在急需用钱,看到一则“零门槛低息贷款”的广告,便联系了对方。对方以“手续费”、“保证金”等名义要求小张转账,小张信以为真,结果被骗走数千元。
【案例:网络游戏诈骗】
学生小陈在玩网络游戏时,看到一则“低价出售游戏装备”的广告,便添加了对方好友。对方发来一个链接,小陈点击后输入了游戏账号和密码,结果账号被盗,装备被洗劫一空。
【案例:冒充熟人诈骗】
学生小刘收到一条QQ消息,对方自称是其好友小张,称急需用钱,要求小刘转账。小刘没有多想,便向对方提供的账户转账。事后,小刘才发现好友小张的QQ账号被盗,自己被骗。
【案例:冒充公检法诈骗】
学生小赵接到一个自称是某地公安局的电话,对方称其涉嫌一起重大案件,要求其将银行存款转入“安全账户”以证清白。小赵信以为真,便将全部存款转入对方账户,结果被骗走数万元。
【识别和应对方法】
不要向陌生人透露个人身份信息、银行卡号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,避免被犯罪分子利用,遇到可疑情况及时与家人朋友电话沟通,寻求帮助和建议。关注官方反诈宣传。及时了解最新的诈骗手段和防范技巧,提高自身防范意识。最好在手机上下载并常驻国家反诈中心APP。该APP具备诈骗预警、快速举报、身份核实等功能,可以有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。
三、切勿触碰法律底线
“帮信罪”即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,是指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,为其犯罪提供广告推广、支付结算等帮助的行为。常见“帮信罪”类型:出租、出售、出借银行卡、电话卡、支付账户等。这些账户可能被犯罪分子用于实施诈骗、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。例如搭建钓鱼网站、开发诈骗软件,或在社交平台发布虚假广告。
“帮信罪”后果严重,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规定,构成“帮信罪”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,并处或者单处罚金。被判处“帮信罪”的人员将被纳入征信黑名单,影响个人贷款、就业等。在校学生涉嫌“帮信罪”将面临学校处分,甚至影响毕业和升学。
同学们,请务必提高警惕,切勿轻信“高薪”诱惑,避免上当受骗,陷入违法犯罪深渊!同时,要深刻认识“帮信罪”的法律后果,切勿因一时贪念触犯法律底线。
祝大家寒假快乐!
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
2025年1月15日